欢迎大家关注所念,每日为你带来有温度的历史故事。本文原创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公元前210年8月28日,秦始皇嬴政在第六次巡游的途中驾崩,时年49岁。作为“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,吞二周而亡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,执敲扑而鞭笞天下,威震四海”的“千古一帝”,他生前的伟业令人震撼。然而,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这位一生致力于统一天下的帝王,死后仅仅三年,秦帝国便如同沙堡般崩塌,二世而亡。
千百年来,文人墨客不断猜测,如果当年继位的不是秦始皇的幼子胡亥,而是其长子扶苏,秦帝国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呢?今天,我们将时光倒回到公元前212年,来看看那时发生了什么。
展开剩余80%扶苏(约公元前?~公元前210年),嬴姓,名扶苏,是秦朝的宗室大臣,也是秦始皇的长子,出生于咸阳(今陕西省咸阳市)。根据史书记载,扶苏为人刚毅勇武,待人宽仁,具有政治远见。他在父亲的身边长期担任重要职务,深受父亲的信任。
公元前212年,秦始皇的保健术士侯生和卢生未能按计划生产出应有的药品,准备逃跑。临走前,他们的口无遮拦,让秦始皇暴戾的行径被传扬出去。秦始皇得知后勃然大怒,命令御史展开全城搜捕。为了保命,这些术士相互告发,最终约有460多人被活埋,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“焚书坑儒”事件。
此时,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,却因性格宽厚而与父亲的暴戾手段有所不同。他敢于站出来反对父亲的残忍做法,写信上奏表示:“如今,天下刚刚安定,许多偏远地区的百姓尚未完全归附大秦,儒生们仍然坚持孔子的教诲,而父亲却以严厉刑法对待他们,这样恐怕会动摇国家的根基,令天下动荡。”然而,秦始皇性格果断、深受法家思想影响,对于扶苏的宽仁言辞并不欣赏,认为这不过是“妇人之仁”,于是命令将扶苏派往北方,担任蒙恬军队的政委。
不少历史学者认为,这是秦始皇对扶苏的一种惩罚,然而,仔细推敲这一安排,其实也包含了嬴政对扶苏的期望:通过这种军队历练,培养扶苏的决断力和强硬作风。毕竟,作为大秦的帝王,仅凭仁义是不足以应对复杂局势的。
进入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进行了第六次巡游,然而在七月行至沙丘时,突感重病。意识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,秦始皇急忙指派赵高起草遗诏,命令扶苏迅速将兵权交给蒙恬,并赶回咸阳主持丧事和继位。然而,事与愿违。赵高这个平时言听计从的奸臣,深知扶苏一向不待见自己,而他与蒙恬家族之间的恩怨,也使得赵高深知,扶苏继位后,自己很可能遭到彻底的打压。相反,赵高早已为胡亥做了铺垫,他一手扶植胡亥,认为若胡亥登基,自己就可以依附其权力,享尽荣华富贵。
然而,凭借赵高一个阉人身份,显然无法单独完成这一宏图伟业。于是,赵高密谋与左丞相李斯联手。许多人对此心生疑问:李斯明明是扶苏的岳父,为什么会与赵高合谋,害死自己的女婿?事实上,李斯是一位深谙权谋之道的政治家。他从底层一步步爬升,信奉一种“老鼠哲学”——他曾在年轻时亲眼目睹过仓库中的老鼠生活:有的老鼠在脏乱的环境中瘦弱、胆小,而在粮仓中的老鼠则吃得饱满、懒散,见人时不慌不忙。由此,他得出了一个结论:人是否贤能,取决于所处的环境,而非其天赋。这种思维模式使得李斯极力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,任何时候他都在考虑如何通过环境改变来获得更多的权力与利益。
李斯为何支持胡亥而非扶苏?答案其实很简单。首先,扶苏推崇儒家思想,这与李斯的治国理念相左。倘若扶苏继位,李斯很可能因年老体衰而失去丞相的位置。而且,扶苏的妾,李斯的女儿,虽然与他有婚姻关系,但她并不受宠,这层关系并未为李斯带来实际的政治利益。因此,李斯选择背叛女婿,支持胡亥上位。
最终,赵高与李斯联合篡改遗诏,将胡亥立为太子,并伪造了命令扶苏自杀的诏书。使者在匆忙中将命令送至北方军营,扶苏看到遗诏后,悲痛欲绝,决定自尽。大将蒙恬发现情况不对,急忙劝阻扶苏:“陛下尚在外巡,指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抵御匈奴,公子你肩负着国家安危的重任。眼下突然有使者要求自尽,您怎能轻信这其中的诡计?”然而,使者继续催促,扶苏最终说道:“若父命令我死,何必再请示?”说完,他毅然选择自杀。
蒙恬虽然拒绝了自杀,但最终也被赵高暗中处决。
扶苏作为一位仁义之君,如果他继位为秦二世,大概率会改变秦朝的命运。他可能会让受尽战乱之苦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,推动生产的发展,甚至可能施行与秦始皇时期截然不同的宽松政策,尽管无法改变秦朝已经成型的巨大战争机器的最终命运,但至少不会像胡亥那样短命,秦朝的灭亡或许也不会留下如此深刻的遗憾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欢迎关注所念讲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-倍顺网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门户网-免费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